ENGLISH
EN

盘古智库举办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专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6日 阅读数: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树立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碳中和目标可望催生一批新产业、新赛道,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共同探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将会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盘古智库于5月14日举办“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专题研讨会。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地球工程中心主任陈曦作《碳中和天平右端带来的颠覆性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主题发言。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参会,盘古智库执行理事长、国能中电能源集团董事长白云峰主持。



陈曦在发言中表示,“碳中和”仅是我国减碳事业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更加长远的目标是从“碳中和”(相对零排放)到“净零排放”(绝对零排放),再到“负碳排放”(绝对零排放)。碳达峰碳中和也不仅是气候变化问题,还与大国博弈密切相关,我国既要面对发达欧美国家以碳排放过高为由可能限制我国发展的困境,又要克服过往几十年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结构惯性。



如果将碳中和形象化地比作天平,天平左边是碳排放量,天平右边则是现在的工业体系或者整个社会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的量,需注意:第一,左端和右端同样重要,只有左右达到平衡才有可能实现净零排放;第二,左端或者碳排放基本上是工业造成的,所以右端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自然生态系统,而是要利用工程化、数字化的手段掌控和驾驭碳循环,做大做强碳中和天平右端,可以减缓天平左端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


在发言中,陈曦引入CCUS的产业布局模式,即碳的多源捕集、综合利用与大规模封存。但我国当前的CCUS项目碳封存经济效益低下,未能有效综合利用所捕集与封存的碳,这样使得捕集端与封存端都无法产业化运转,CCUS难以实现产业链。其原因是运营成本过高,传统的空气捕集技术存在严重不足。


为了降低成本,应该转换原有思路,与其开展高成本的工业化集中捕集,不如引入分布式空气捕集,并耦合碳元素的商业化利用。分布式空气捕集可在任何行业、任何生产生活场景、室内或室外进行不同规模的二氧化碳捕集。由于分布式碳捕集装置可以小型化,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决定设备安放的规模与投资额。这降低了初始投资与传输距离,为二氧化碳的商业化应用打开了空间,包括农业、建材、能源转化等方式。


碳中和天平右端带来的颠覆性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就是用工程化的手段掌控和驾驭碳循环,通过分布式的按需捕集,结合多路径分浓度综合利用,实现封闭式碳循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以创新链驱动CCU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



会前,盘古智库执行理事长白云峰为陈曦颁发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聘书。


国能中电能源集团总裁、副总工程师江浩,国能中电环保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永旺,全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相均泳,盘古智库秘书长周晓光等参加研讨会。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