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盘古智库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举办中日专家高端对话会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5日 阅读数:0


11月4日,盘古智库与中国(深圳)综合研究院联合举办中日专家高端对话会,共同邀请多位经济学及国际关系专家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后新形势下的中日产业合作与发展展开交流研讨。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致开幕词。会议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主持。



2021年4月15日,中国向东盟秘书长交存批准书。十几天后,日本参议院也通过了RCEP协议。2021年11月2日,RCEP保管机构东盟秘书处发布通知,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RCEP的生效标志着中日两国首次建立自贸协定关系,双方市场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也有望提升。展望未来,中日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会议就以下几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随着RCEP的签署及生效,中日两国在重点产业领域合作面临哪些机遇,又应如何应对风险?如何更好促进中日企业在创新、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互补合作?如何发挥中日两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产业链协作,以推动形成安全高效的产业分工格局?



专家表示,未来中日产业合作的增长点在于双方优势互补的产业,如养老、医疗器械产业等中国有巨大需求而日本具有优势的产业,以及如移动通信终端和系统设备等日本有需求而中国具有优势的产业。尽管中日在传统行业合作空间并不大,但是在未来新兴产业上,中日之间包括通信、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的贸易质量正在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专家提到中日向来不太稳定的政治关系、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中日双方对经济安全的重视等是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比预期缓慢的原因,也是未来中日产业合作所面临的挑战。在RCEP即将生效的同时,我国于今年9月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下,还应深入研究RCEP与CPTPP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庞中英,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庆彬,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创新研究室主任贺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等专家出席对话会。


面对变局,中日经贸关系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日之间开放的合作态度至关重要,互利互惠才是目标。RCEP的正式生效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贸合作,提振区域经济增长信心。现阶段中日之间的产业合作和经贸交流虽然面临不确定性,但合作的大趋势是符合双方利益和需求的。如何夯实已有基础,在具体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至关重要。未来在RCEP的框架下,中日两国应继续增进政治互信,秉承“强强互补”的理念,直面市场真实需求,推动双方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层面开展合作,以开放姿态迎接两国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指出,中日两国应客观看待彼此的发展,努力寻找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在反全球化势头渐强之际,RCEP的签署犹如“冬日暖阳”,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心剂”。未来随着RCEP生效后潜力的不断释放,可能会吸引更多国家参与,这也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应抓住机遇,寻找彼此关心的合作领域,拓宽双方合作的空间。当前,越来越多国家面临老龄化、气候变化等挑战,日本在完善医疗康养产业体系、开发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做法,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日两国应充分利用RCEP生效的契机,共同促进市场的开发和拓展。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志雄认为,中国“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将对全球经济带来多方面影响,中日经贸合作备受考验。长期以来,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依赖度,都远远高于日本对华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可是这个情况在本世纪初发生了逆转。现在日本对华的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中国“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将对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形成冲击,如中国国内生产将取代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进口,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对华出口将会放缓,日韩企业将面临来自中国的更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影响,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的不断升级,中国的产品出口将转为国内销售,为东盟等新兴经济体提供在全球市场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的机会。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中国向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转移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提到,应提防中美战略竞争和全球供应链变局对中日经贸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中美战略竞争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供应链将发生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供应链的收缩,一些关键的供应链会更加强调在岸生产或者近岸生产;二是产业链的转移,这里面既包含市场原因,也包含政治原因。在该背景下,中日经贸关系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首先,鉴于RCEP生效后形成的巨大市场,日本积极推动RCEP的签署以及国内核准生效。但与此同时,在供应链重塑方面,日美两国有着较强的共同利益诉求;其次,中国和日本在东南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协调两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将是未来中日两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再次,以中国为主要消费市场的日本跨国公司不会发生明显的产业转移,但以国际市场为主的日本在华企业,尤其是一般性制造业,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转移趋势。对此,中国应该重视保护和支持日本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日产业合作如何迈向更高层次?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专家庞中英认为,中日两国的产业关系应置于RCEP框架下观察,中日等国应致力于携手建立区域间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球疫情冲击下,各国纷纷收紧自由贸易政策,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在制定对外经贸战略时更为谨慎并具有局限性。如现阶段印度和澳大利亚推动的“印太战略”仍然是“大战略”概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或者“区域经济伙伴”。在这一情况下,RCEP签署及落地将填补东亚区域国家对自由贸易便利化的需求和缺口。而作为东亚两大经济体以及RCEP重要成员国,中日两国在RCEP框架下加深经贸及产业领域的合作将维护区域经济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缓解单边主义及逆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加快疫情后经济复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创新研究室主任贺俊指出,中日两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具有可观的前景,可依托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中日合作应该更多从数量到质量转变,从中方的角度,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市场,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从日方的角度,日本产业优势来自于封闭和合作的供应链。但客观上来讲,日本有些产业的发展过度封闭,通信产业最为典型,所以,日本以什么样的方式向中国开放,这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展望未来,中日产业合作的增长点在于双方优势互补的产业,如养老、医疗器械产业等中国有巨大需求而日本具有优势的产业,以及如移动通信终端和系统设备等日本有需求而中国具有优势的产业。尽管中日在传统行业合作空间并不大,但是在未来新兴产业上,中日之间包括通信、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的贸易质量正在不断上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强调,RCEP框架下,中日产业链将迎来新挑战,双方合作需做到“四个把握”。在大国博弈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中日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分别面临技术断供及处于低端产业链等问题。全球产业链大循环由“欧美研发设计-中日生产制造-欧美消费”向东西两套产业体系分化,中日两国逐渐形成“研发设计+制造+消费”独立的内生循环体系。为应对全球产业链变革带来的挑战,中日合作要在四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把握中国大市场的需求升级机会;二是把握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机会;三是把握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的机会;四是把握中国深度布局全球化的机会。未来中日合作的新路径,需要更多考虑如何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重构中日产业合作的“新链条”,共建以中日为主导的全球创新“新中心”,开拓中日数字合作“新场景”,以及打造中日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新市场”等。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庆彬则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市场是巨大的,但双方也应正视彼此在产业发展的长处和短板。具体而言,中日两国可以基于日本发达、中国发展较慢的产业,例如装配式建筑产业,或是基于日本发展较慢、中国发达的产业,例如数字经济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日本作为模拟技术的佼佼者,其政界商界的日常机构内部,以及跨机构信息交换严重依赖固体纸质传真,数字化改革进程缓慢,不具备相关的网络安全维护系统营运企业,以及相关的数据储存设施和技术。虽然许多大型日本企业和新兴企业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运营,但整体上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模拟经济的模式和约束。因此,未来中日两国在数字化技术平台、数字化商业平台等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