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原新:解读应对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4日 阅读数:0

原新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2月1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通知》提出,争取到2022年在全国发展一批创新活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地区,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一批普遍适用、务实管用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举措。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提到,此次《通知》特别注重盘活存量资源的工作思路,这既能发挥经济效益又能解决现实问题,符合一直以来市场配置资源、最大程度挖掘资源的整体趋势。


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多次被提及,此次通知还强调,要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文关怀的问题。”原新说,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需要政府更加以人为本,分类指导,企业用技术进步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创造可复制模式


《通知》提出,争取到2022年在全国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为什么是2022年?在原新看来,这一时间点对应了此前出台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战略目标。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明确了战略目标,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去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两个词很重要,一个是‘实施’,一个是‘国家战略’。”原新说,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脚踏实地落实这一战略。与此同时,基于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差距很大这一现实国情,中国应对老龄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遍地开花,只能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一步步落实,要“尽力而为,量力而出”。


因此,选择一些有条件、有想法、有意愿的地方先行试点,创造出来一些可复制的模式经验,再去扩大范围,“这是出台此次通知的初衷,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规划。”原新说。


什么城市符合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有机制


什么样的城市符合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的条件?原新用12字概括为“有意愿、有能力、有机制、有基础”。


此次《通知》指出,重点联系城市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重点联系城市工作;二是具有与承担重点联系城市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量,相关部门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三是能形成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四是具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基础。


其中,针对“具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基础”这一条件,原新认为,“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这样的表述可能会让人单纯将问题理解为“解决老年人怎么养”,而这样的想法是狭隘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是老年人的问题怎么解决,而是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经济社会怎么样能够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原新说,人口老龄化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代际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年龄友好型社会”会更贴切。

 

盘活存量资源,发挥经济效益解决现实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通知强调,特别要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把推动地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重要建设内容。


如何理解“盘活存量资源”?在原新看来,地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原本只针对单位内部人员,服务人群有限。


“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来看,这些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很低,甚至有些地方培训和疗养机构成了单位的包袱,每年都要投进去大量的钱养人。”他说。


而与此同时,这些存量资源都属于优质资源。原新称,一些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基本都在城市中心地带,疗养机构都是在风景如画的地方。


他认为,推动地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养老服务设施,既能发挥经济效益,同时又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也符合一直以来市场配置资源、最大程度挖掘资源的整体趋势。与此同时,市场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机构和休闲场所已大量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和疗养具有更大的择优选择余地,也不会影响这些业务的开展。

 

鼓励普惠型养老,发挥社会、市场、家庭力量


国家统计局公布,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人,比上年末增长467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人,占总人口的18.1%。


面对着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养老问题事关重大。南都记者观察发现,在促进服务体系创新方面,通知提到要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加强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实现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应保尽保,并提出鼓励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农村互助养老。


如何理解普惠型养老?原新认为,政府在养老保障中主要起到政策规划、保基本、兜底线、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作用,体现在解决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上。


“普惠”一词既代表了每个人享受国家的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的权利,也意味着政府不是万能的,除了兜底和普惠之外剩下的要交给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只有社会、市场、家庭以及老年人个人的力量集中起来,才有可能解决好养老问题。”原新说。

 

“互联网+养老”模式,相当于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南都记者了解到,关于应对老龄化,此次通知也多次提及互联网产业。包括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月28日,广东省率先正式启用刷身份证进行出入登记和核验健康码(粤康码)的新型服务功能,为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提供了样本。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文关怀的问题,也就是说是政策制定者的问题。”他认为,数字鸿沟在任何一个人群当中都是客观存在,不可能完全消灭,但可以用技术进步让这条数字鸿沟变浅变窄。


政府无论是在法规、政策、规划还是服务监督等方面,都要以人为本、精细化分类服务和管理,做到细致有温度。企业要从技术服务上更加便利、简化、安全,进行适老化改造和创新。社会机构要加强服务培训,让更多的老师适应和分享数字化时代的成果。“对老年人家庭和老年人自身来说,终身学习、相互帮助也很重要。”原新说。


此次《通知》还明确,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导入养老服务和老年健康服务,支持优质养老机构互联网平台化发展。


在原新看来,“互联网+养老”实际就是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他提到,每一个老年人个体需求都十分零散,比如洗澡、看病、购物、聊天、家政,但通过智慧化平台,把一群老人各种各样的需求集中起来就会变得有规律、有规模。


社区智慧化养老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背后有专业化服务团队。他举例,老年人送餐需求,就可以把社区里面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餐馆通过平台和老年人联系起来,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有规模有规律就会产生效益。 


“我们要把养老机构已经成型的一系列养老服务方式、内容、产品标准,通过互联网+养老模式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区,让居家老人、社区老人也能分享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原新说,这样一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就能够得到部分实现。


标签
老龄社会
分享至

原新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