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原新等:新发展格局下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9日 阅读数:0

原新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认清形势,我国即将迈进中度老龄社会


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至264亿人,人口老龄化水平升至1870%。相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少儿人口和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分别年均增长-3.72%和一0.49%,而老年人口却迅速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85%,老年人口与青少年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而行促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升高。


人口老龄化即将迎来新浪潮。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规律的历史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经历了1949-1958年、1962-1975年和1981-1997年三次高峰期,出生人口合计分别为2.06亿人、3.62亿人和3.75亿人。按照人口发展惯性规律,六十年后必然形成2009-2018年、2022-2035年和2041-2057年三次人口老龄化冲击波。过去10年我国经历了第一次冲击波老年人口规模从1.78亿人增至2.64亿人,老龄化水平提高了5.4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年均净增加833.70万人。“十四五”期间,即将迎来人口老龄化更加猛烈的第二次冲击波。


迈入中度老龄社会计日而待。如果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4%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0%为中度老龄社会的阈值。从现状看,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水平降至1.3,进入了世界生育率最低国家行列,出生人口规模仅为1200万人,年净增人口数量已经十分有限;从历史看,1956年出生人口规模为1982万人(2021年进人65岁)、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只出生1190万人(2021年进入60岁)、1962年出生2464万人(2022年进入60岁)。从人口发展规律判断,兼顾现状与历史,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很有可能在2021年超过14%,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很有可能在2022年超过20%,跨入中度老龄社会。当然进入中度老龄社会的具体年份,只是一个时间节点的标志,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口规模增加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增加的事实不可逆转。根据《中国人口展望2018》中方案预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于2024年超过3亿人,2032年跨越4亿人,2054年达到峰值5.3亿人;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在2035年超过30%,步入重度老龄社会,2053年升至39.5%,跨人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方阵。换言之,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经济社会形态将从中度老龄社会快速进人到重度老龄社会并直逼超级老龄社会,挑战日益严峻。



创新理念,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积极应对老龄化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未来的发展恰逢人口老龄化加速期、老龄社会深化期与两个“十五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周期重叠。既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短期不可逆转,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只能主动去适应老龄社会,老龄问题的解决路径较为单一,应对老龄社会的任务将注定是艰巨的。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形势所迫,更是发展所需,在社会形态进入新时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既要实现效益明显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国家战略体系新格局的重要环节。


应对老龄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发展,应对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民生发展。在老龄社会时期,伴随生产性人口规模及占比缩减和消费性人口规模及占比扩大,社会抚养负担日趋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更加艰巨,必须区别老龄社会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牢固树立两个理念:一是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发展。通过扩大总量、升级产业、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思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经济活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富储备,夯实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物质保障和财源基础。二是应对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民生发展。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优化各主体的分配格局,在养老财富储备实现稳步增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更加公平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好“经济蛋糕”,让老年人充分分享发展成果,增进人民群众老年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突破局限,在全域视野下审视老龄社会问题


在认识上,要突破“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各种局限,站在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观高度,从全域审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宏大战略。


一是突破人口观局限,从老龄社会视野思考老龄问题的积极应对。人口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并非是决定性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对人口结构的变化,还应把握以老龄化问题为根基的社会形态演变,从即老即富边老边备、健康中国城乡共老的视野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和全方位角度认识老龄社会动态变化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行动转“危”为“机”。


二是突破老年人局限,从全龄人口和全生命周期视域考察老龄问题的积极应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态势已较为明显,但思维模式不能仅仅全停留在老年人本身。虽然老年人问题很重要,但是老龄问题不仅全是老人问题,而是事关全龄人口及代际的权责利益,乃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且,要充分认识老年人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存在城乡、区域、年龄、健康、收入、性别等差异,差别对待老年人,从青中年与老年、家庭与社会、助老与养老、供给与需求、居家社区与机构、康养与医养等多维结合,全方位考察老年问题。


三是突破部门局限,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谋划老龄问题的积极应对。民政、卫健、发改、老龄委、人社等部门均与老龄领域息息相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各部门突破业务局限,形成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机制,实现跨部门协同共治立足于老龄社会的新国情、新形势和新趋势,厘清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和个人职责形成共同应对的强大合力。在现代化强国发展过程中积极应对老龄问题倡导全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强化各部门和各主体的老龄化应对意识,充分发挥各方职权作用,积极谋划老龄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展和落实相关行动。


四是突破孤立战略局限,在国家战略体系框架下通盘统筹老龄问题的积极应对。战略统筹决定全局成败,以前瞻性的战略高度系统回答如何化解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站在脱离老龄社会问题来谈老年人问题,就相当于脱离发展谈民生,这无异于无源之水的空谈。积极应对老龄问题是国家战略体系框架中的重要部分,要在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科教兴国、乡村振兴、民生保障、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体系中,全面谋划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方案,上下协同,整体推进。



不拘一格,全面提升老龄社会的战略应对能力


我国已经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呈现了人口基本国情和新形势。把握人口、经济就业科技、金融、社会等领域协同发展以统筹全面整体安排和亿万百姓福祉为出发点提升老龄社会的战略应对能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一是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拓宽财富储备渠道。优化经济发展供需结构,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扩大社会经济总量迎接老龄化挑战。在此基础上,完善国民收入初级分配和再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人民共享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红利。


二是突破就业局限,充分提升劳动供给水平。就业是最有效的应对老龄化的手段。老龄社会面临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相对劳动力要素投人减少,有效劳动供给水平成为关注焦点。一是劳动参与率。针对重点就业人群(如:低技能人群、城乡贫困劳动力等)开设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课程提高劳动参与率,推动充分就业战略。二是劳动生产率通过利用现代化新型设施设备、先进信息化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就业质量,适应当前人口结构。突破原有格局,实现从高速发展的人力资源大国,向行稳致远的人力资本强国转型的目标。


三是普惠智能生活数字中国助力老年生活。在万物互联、万物互通的数字化时代,推动万物智联,把科技应用场景拓展到老年社会参与日常生活老年健康、医疗问诊等各个领域。借助感知智能等全新能力.搭建数字生活服务平台推动健康老龄和积极老龄化。打造老龄产业新业态,深化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助老适老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技术扶助社区服务,弥补人力资源短缺实现最优效率配置,发挥科技进步的正面性,共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四是增强健康意识聚焦生命全周期健康。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家庭、个人的力量,多维度全方位提供健康支持。建立强大战略支撑保障体系,鼓励研发重点领域药品、技术、康复辅助器具等。倡议个体增加健康投资,积极倡导“零岁防老”工程,防范重大疾病。着力培养长期照护老年健康服务人才,提升老年健康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打造健康生活、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综合养老健康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


五是携手金融支持优化养老服务系统工程。加快顶层设计“三支柱”账户体系对接打通,延伸第三支柱功能。通过专业机构管理,高度参与经济发展,分享改革红利。结合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多元化市场渠道,丰富金融产品设立服务体系,利用差异化、分散化效应提高收益。深挖保险资金和养老资金协同投资价值打造专属综合方案满足老龄社会长期高质量发展要求。


六是实现城乡共老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着力打造和推广乡村互助式养老模式,引入专业陪护培训机构提供农村家庭护理技能培训。实施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拓展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提供失能照护服务。结合扶贫脱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农村先老”难题,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


标签
老龄社会
分享至

原新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