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老龄社会转型共识(2022年)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1日 阅读数:0

老龄社会转型共识(2022年)



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2年10月30日 北京)


当下,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新阶段,进程明显加快,程度不断加深,规模日益扩大。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市场到社会,从家庭到个人,从有史以来的年轻社会到前所未有的老龄社会,一场多维度、深层次的历史性转型正在全面展开。时不我待,需要聚集全社会共识,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


为此,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表达对老龄社会转型的进一步观察、认知和期待。


我们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跃变。人口总量增长进入从正转负的零增长波动期,人口年龄结构从快速老龄化到急速老龄化,从轻度老龄化到中度老龄化、再逐步进入超级老龄化。老龄社会转型从共识启动期进入基础建设期,从局限于养老保障扩展到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经济活力、社会和谐、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等各个领域。


我们看到,年轻社会的基础正在动摇。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生育率连创新低,婚姻家庭趋于多元,社群交往活跃,科技影响深入,就业形式多样,第三人生涌现,迁移流动频繁,疫情冲击不断,社会要素、关系、结构等各个方面出现了整体性、持久性和不可逆变化。寿命更长、身体更好、收入更高、教育更好、能力更强、期待更多的新一代老龄群体,正在改变我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我们看到,老龄社会的转型正在展开。《老龄社会香山共识》(2018年)发布以来,客观看待、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和全面推动老龄社会转型的共识不断凝聚,相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实践蓬勃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龄友好、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等理念深入人心。老有所为、互助养老、旅居养老、宗教养老、时间银行等新业态不断丰富。


我们认为,老龄社会转型需要政策支撑老龄社会转型涉及所有领域、所有部门,需要优化相关政策体系,设立常设部门负责组织统筹,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充分融合,健康、生育、就业、退休、社会保障和老龄服务等全生命制度安排和服务体系相互支撑;转变资源配置与国民财富分配机制,增进国民全生命财富的不断创造、充分积累和跨期均衡运用。


我们认为,老龄社会转型需要全面包容。老龄社会转型事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立足年龄包容、能力包容和文化包容,尊重个人在就业、婚姻、家庭、生育上的多元选择,保障个人权利,通过激活每个社会细胞,统筹各方资源,激发整体活力,构建社会资源和权利共享、社会责任和义务共担的发展机制。个人要重新认识自身价值,自己当好第一责任人,在全生命周期持续努力,过上健康、长寿、富足和有意义的美好生活。


我们认为,老龄社会转型需要全域覆盖。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数字化同步共振,是中国老龄社会转型的突出特点。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技术服务和赋能老龄群体,实现全社会共享数字红利。结合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倡导年龄友好、性别平等、生育友好、残障友好,在人口、健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区域等全领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我们希望,老有所安。重新认识人的老年期及其相关问题,重建“老”的观念,从传统的被动“养老”转向现代的主动“安老”,破除将“老”视为社会负担的认知局限,避免老人陷入消极养老的负面思维。围绕安全、安心、安享,推动社会全面适老化改造,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长期照护、安宁疗护、老龄教育等制度建设,全面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


我们希望,人有所盼。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通过探寻国家与城乡应对老龄群体风险的社会保障与应急服务机制,降低老龄群体脆弱性和风险成本,增强全社会成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促进生育平权,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统筹考虑,完善生育政策及配套持续措施,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们希望,未来可期。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需要在全面发展老龄事业的同时,激活开发老龄产业,鼓励多部门协同创新,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支持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等新兴投资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升老龄科学学科群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研究。


人口老龄化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问题。转向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里程牌。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同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数字化一道构成重塑人类社会和全球新格局的基础性力量。站在新的起点,要明势而行,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共创一个多元包容、全龄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