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构建四大框架,回顾“双碳”调研:易鹏理事长分享调研心得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0日 阅读数: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疫情后盘古智库已组织四轮专项调研,分别面向上游资源端、政策决策端、路径场景应用端与产业链企业端。经过长期深入调研,我们走访了二十余个省市、上百家企业与机构、几十位头部企业家,行程累计超二十万里。


6月17日,结合调研实际情况与近期产业动向,易鹏理事长向智库全体员工及理事们分享两年多以来的调研心得体会。


2


面向上游资源端,研判资源安全保供体系


面向“双碳”产业上游的新能源,我们侧重于调研三北风光资源富集区、包头赣南稀土矿富集区、青川赣锂资源富集区等。


风光资源方面,我们调研了东起兴安盟、西至阿勒泰的多个风电场、光伏光热发电储能项目,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具有很强的陆上风电、光伏、光热等资源优势,面临能源消费结构改革、“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三重重大机遇,当地与新能源设备相关的制造业产业链快速完善,相关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若干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逐步布局完善。


稀土及有色金属资源方面,我们重点调研了包头轻稀土矿、赣州中重稀土矿、哈巴河铜矿等,详细了解稀土资源从开采到生活和工业应用中的场景。稀土应用场景非常广阔,几乎任何技术领域都会应用,尤其在新能源领域,稀土在超导体领域的应用,可能会带来电力系统的重大变革。要深挖资源整合,汇聚平台,推动稀土在垂直性产业链的互通。


锂钴镍等关键能源金属方面,我们重点调研了青海、四川、江西的我国三大锂资源分布区,深入了解盐湖提锂、锂辉石提锂、云母矿提锂技术路径。我国锂资源储量约占全球锂资源储量的6%,锂资源处于产业链最上游,面对庞大的下游消费市场需求,短期内资源供给存在一定难度。而三种提锂技术或受限于自然条件、或面临提取成本高等问题,如何破解现实困境、保障资源供应,当下值得关注。


面向决策端,推动能耗计量制度改革


面向政府决策、政策导向,我们与十余个部委、省份决策层组织座谈交流,在推动能耗计量改革和能耗控制制度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经过在内蒙古、陕西、宁夏、江苏等省份的“能耗双控”专题调研后,我们发现各个地方政府对能耗双控工作都是坚决拥护,想尽办法控制能耗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是,能耗双控的硬要求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限制作用。我们提出应通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占比的方法来实现减碳控制之路,要按照减碳,但不控能的思想严格区分节能减排和减碳控碳的差别。


在“控碳不控能”核心观点下,我们提出能耗计量改革和能耗控制的三原则和六方向。三原则即1)阶段控能,最终控碳;2)小步快走,逐步实施;3)因地制宜,精细实施。六方向即1)对于绿电要制定直接抵扣比例;2)加大本地消纳力度;3)鼓励本地微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发电的发展;4)以碳达峰为机遇,调整产业布局;5)适当开展能耗指标交易试点;6)能耗指标和新能源消纳责任的确定要公平、透明。


而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面向场景应用,明确技术发展核心方向


面向前沿技术的场景应用,我们重点关注储能与动力在提高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的创新路径。


储能方面,新能源配储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日益提高,能够缓解电网波动冲击的储能设施装机量快速增长。通过实地调研位于甘肃、内蒙等地的国家级储能基地,在这些远离负荷中心的新能源电力富集区,消纳难、调节难等问题亟需储能端发力。


动力方面,通过调研数十家新能源电池企业,我们发现,现有的铁锂系、三元系电池技术已相对成熟,技术迭代放缓,如何突破现有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更高能量密度、更低终端成本的技术储备更加值得关注。


而在技术基本成熟的锂离子电池之外,氢能也为储能与动力提供新技术路径。利用风、光发电的本地化消纳,既能为电解水制氢提供绿电,又能降低电力成本,缓解电力外送压力。氢气又可与二氧化碳利用“液体阳光”技术生成甲醇,通过甲醇储氢,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性能好、运输成本低、环境友好的优势。


面向头部企业,把握最新产业动向


面向产业链最为活跃的企业,我们组织了最为广泛和密集的调研活动,涉及电力、新能源、环保等“双碳”产业诸多领域。在与百余家企业、机构的董事长、总裁等企业家的交流中,我们总结出九点对于“双碳”产业的基本观点:


(一)“双碳”产业是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双碳”产业具有投入产出快、技术含量高、产业扩张迅速的特点:预计2023-2025年全国产业布局基本完成,而我国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已位列世界领先,新能源下游的市场需求正在迅猛扩张。


因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投入运营,宜宾正在叫响“动力电池之都”这一名片。作为全球规划产能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宜宾动力电池已签约落地产能达225GWh,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4000亿元以上。


(二)未来,我国“双碳”产业的国际市场前景光明。以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例,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实现翻倍增长,根据海关总署出口数据预估,2022年全年汽车出口量接近300万辆,出口量超越德国只是时间的问题,未来我国汽车出口量将超过1000万辆,而在迅速增长的汽车出口需求中,新能源车也将占据重要地位。


(三)“双碳”产业是产业链最长的产业。以能源供给、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为主要构成的“双碳”产业拥有极长的产业链,而我国资源多元丰富、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多路径技术日渐成熟,能够为期提供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广阔的相关领域发展。


(四)风、光资源和新能源矿产资源是“双碳”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锂、钴、镍及稀土等有色金属在内的新能源矿产位居产业链最上游,具有高壁垒的特点,维护我国能源体系安全可持续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五)电价是“双碳”产业的重要指挥棒。“双碳”产业中高占能产业居多,稳定低廉的电价是其维持成本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在保证电力价格与供应稳定的同时提升绿电占比是当下的重要议题。


(六)“双碳”产业链集聚性强。由于对资源、绿电的需求,“双碳”产业集聚发展程度高,相关产业大部分集聚于产业园区内并涌现出一大批零碳园区、绿电园区,有利于降低生产及环保成本。但同时也会出现赛道扎堆挤占发展,投资过热也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七)储能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一大挑战。全球储能市场有望在未来十年中实现强劲增长,但现存的长时储能技术仍然面临着三个主要挑战: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和可融资性。


(八)技术迭代速度快。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双碳”行业技术总体正在快速迭代,在成本驱动下的快充、钠锌等电池技术、“液体阳光”等氢能技术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九)基于“双碳”行业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当下,围绕“双碳”行业设计的各类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全国碳交易市场已建立,但与国际水平还相差甚远。在国际市场中,“双碳”产业或将扮演着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角色。


调研实际情况,发出盘古声音


经过长期密集的实地调研,真正了解产业发展现状,诊判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得出以下八条建议:


(一)提高认识,应把“双碳”产业作为国家最重点的产业支持。未来,“双碳”产业、数字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或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柱。目前来看,面对技术“卡脖子”难题,我国“双碳”技术较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相比更具竞争优势。在稳增长与“目标”的双重背景下,通过对“双碳”产业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加大新能源领域新基建发展力度,是推动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推手。


(二)关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与绿电认证。由于国际贸易壁垒严峻,我国产品更应关注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的统计与测算,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


(三)尽快出台储能行业商业发展模式规范性政策。近期我国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对新型储能的总体要求、市场参与、电网调峰、用户侧储能、电价机制等方面提出指引,落地相关政策实施细则时不我待。


(四)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体系中,提高对“电荷”侧资源的关注,在新能源发电可控性不足的情况下,深入研究用户侧与负荷的特性是重中之重。


(五)各级政府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对“双碳”头部企业家的关心,为相关领域企业合法合理经营提供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


(六)重视与新能源矿产富集国家的国际关系,如锂矿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钴矿资源丰富的刚果(金),镍矿资源丰富的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努力做到外交与产业的共赢。


(七)开展更多绿色金融工具,降低“双碳”领域企业金融成本。尝试更广泛的基金、债券等形式,助力“双碳”产业投融资发展。


(八)发挥智库与政府、企业的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实地调研、对话论坛,及时解决行业发展痛点,共同推动“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