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研究成果RESEARCH

适老化:后疫情时代“新基建”“旧改造”的方向与机遇——老龄社会研究报告(No.3)

2020年04月28日

在后疫情时代基础设施的新一轮投资建设中,对新的基础设施做好前瞻适老化设计,对旧的基础设施做好全面适老化改造,有利于推动实现全龄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有利于推动形成人口结构转型的二次红利,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改进民生福祉,增进社会和谐。


新基建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我国正在从年轻社会到老龄社会的大转型。人口年龄结构的剧烈变化,带来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全方位和深层次变化。随着更长的寿命、全新的生命结构、人机的深度融合,“人的突变”正在成为影响和决定我国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变化,同样改变了经济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从以满足社会生产为主转向兼顾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从重视“铁公基”转向“云网端”+新能源/特高压/城际高铁。


我国老龄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老龄化,老龄社会与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几乎同时到来,老龄化与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步共振不可避免,并成为我国老龄化区别于许多国家和地区老龄化的重要特征。


老龄化与信息化的同步共振,一方面体现为信息化对老龄化的技术支撑功能和老龄化对信息化的市场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则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形成了新的数字鸿沟。一些新产品在设计和应用上很少考虑老龄群体,导致老龄群体使用不便、需求表达缺失。这种信息和需求失衡放大了代际群体间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差异,进一步激化了代际矛盾。如果新基建在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新数字鸿沟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还可能会导致出现“新贫困”。


年轻社会下,老龄群体在总人口中只占极小的比重。人们可以将老龄群体置于社会参与之外,单独考虑老龄群体的生活与生存问题。老龄社会下,老龄群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不可能被排除在社会之外。人们必须将老龄群体置于全社会之内,整体考虑所有年龄群体的所有问题。随着人类社会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已有的基础设施难以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新一代”老龄群体的健康水平更好、退休收入更高、心理期待更多,他们的活动范围已不局限于家庭之中。他们需要的,是涉及领域更宽、涵盖层面更多的全面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的社会基础包括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适老化制度环境,是老龄社会的软件基础,包括老龄群体保障制度、老龄群体社会参与鼓励制度等。适老化基础设施,是老龄社会的硬件基础,包括实和虚两个方面。


适老化制度环境的建立,可以破解老龄群体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法律束缚和思想观念障碍,从源头上增强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主动顺应老龄社会转型的决心和动力,让更多的老龄人口可以在更大程度、更宽领域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


适老化基础设施通过实和虚的双重作用,老龄群体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障碍被不断消除。老龄群体既可以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也可以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老龄化的关键时间节点,人口结构大转折、老龄社会转型战略机遇期窗口开启。为此,我们应该把握住新基建和旧改造的方向与机遇,针对我国基础设施严重不适应人口老龄化速度及老龄社会发展进程这一重大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尽快启动万亿级大规模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工程。这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行动,对推动老龄社会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