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N

实现“双碳”不能极端,“见煤就砍”和“零碳”都不可取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阅读数:0

刘科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电价改革要根据不同区域制定


凤凰网财经:中国一直是一个工业大国,突然出现“拉闸限电”,您怎么看?


刘科: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煤价和电价倒挂,因为煤价是供给侧决定的,但是电价还是严格限制的。像现在的情况,很多火电厂发一度电都在亏钱,所以除非国家要求,否则我最好回家休息,不发我至少不亏。


核心是,为什么煤价这么高呢?我个人觉得,现在各地见煤就砍,很多小的煤矿被关掉,凡是和它相关的都受限制,供应减少了,煤价自然就上涨。


再加上今年疫情期间,世界其他地方工厂都停了,全世界给中国发订单,中国工厂的用电量并没有下降。


所以一方面供应减少了,一方面订单不但没降,基本上已经恢复到正常了,那价格就会涨得很快,这是核心原因。


凤凰网财经:现在大家担心的是,电价如果太高,对于居民的生活成本和企业的经营成本是不是影响较大?


刘科:对,电价一提,每个产品的成本就都提高了。


电价改革方面,我认为还是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去确定。完全靠市场也不行,完全靠计划也不行,只能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智库不断去研究,有些地方电价可以高一点,传输可能大一点,有些贫困地区,可能电价就优惠一点,当然还取决于不同电的电源。


另外用电时间可以拉开一点,因为中国整个民营经济比较灵活,上下班时间比较灵活,大家也别每天都是朝九晚五了,我觉得有很多可以调控的手段。


总体来说,广大居民用电一定要照顾整个社会的稳定,工业用电根据不同地区或者不同工业、不同时段,进行适当的调整。


现在是2060年才实现碳中和,2030年碳达峰,所以还是要保证一定煤炭的生产量,而不是见了煤的项目就砍掉。


供电能源应该是一个组合拳


凤凰网财经:从目前的电力供应来看,火电是比较稳定的吗?


刘科:现在其实真正稳定的能源就是火电和核电,水电受季节性影响会有点波动,但是它不会在一天之内波动。


电网它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间歇性能源,另外一个是稳定性能源,未来的智能电网可能会让非间歇性能源比例提高,但是也不可能火电全没了,光靠风能、太阳能就形成一个稳定的电网,这个很难。


现在一提双碳,各地都在拼命建风场、太阳能厂,建也是对的,但是它是非稳定能源,如果电网系统匹配度不好,最后大家建起来又弃光弃风。


同时设计好的火电厂,不能让它满负荷开,它最好就是稳态操作,一旦稳定运转了,工程师看仪表就不太害怕一会儿升一会儿降,按它设计的稳态操作是效率最高的,如果故意给它开得很小,那大马拉小车,或者一会儿开一会儿停,它都不是最佳状态运行。好不容易那么多电厂建起来了,强迫一个电厂只能开不到4000个小时,那是最大的浪费。


凤凰网财经:很多人提出说,未来还是应该多去发展一些核电,因为相比火电来说可能好处更多一点,比如环保层面?


刘科:对于这种稳定性能源,核电确实有它的优势,就是不排放二氧化碳,但是核电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太高,发电厂很大的一部分是给资本付利息,这个电如果便宜了,光利息每年都付不起,尤其是在福岛核电站出事以后。


当然核电也有它的问题,比如核废料的处理,还有核扩散的问题。其实建核电厂的技术要比造原子弹复杂多了,原子弹爆一下就完了,核电站必须控制好,能把核电站建好的技术基本都具备了造核武器的能力。


国际上一些绿色组织,既反二氧化碳,又反核,甚至有些人反对水电,说水电破坏生态,大家要理性地去选择,不能走极端,火电厂也不能极端的砍掉,核电、水电也应该有一定的比例,将来能源供电应该是一个组合拳。


要达到双碳的目标,任何一种能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将来风能、太阳能、核电都会具有一定的比例,火电也要保留一定的比例。再加潮汐、地热。


电动车减碳功能非常有限,不要盲目投资


凤凰网财经:您之前提到一个观点,“只有中国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变以后,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是清洁能源,否则电动车的盲目扩张其实是在增加碳排放”。这个能源结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改变?


刘科: 电动车可以减碳,但是减碳的前提是电网里不全以火电为主,一是从电动车使用上来讲,表面上是电开车,实际上煤开车。另外,前面的生产过程都要耗电,后边回收的过程也得耗电,从全生命周期来算,电动车减碳功能非常有限。


凤凰网财经: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资本、技术、企业家都投入到新能源汽车去了,并没有考虑到您说的这两点。


刘科:大家都冀望于先把电动车发展起来,未来也许电网就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了。但是电网这种技术的进步,包括储电技术进步这半年来还是比较缓慢的,是不是能够和电动车同步发展?


当然这次停电,电动车不是一个太大的因素,但是将来如果大规模的用车,城市之间对电网冲击力也是有的,所以将来对智能电网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这些都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考虑问题,不然到最后等于是盲目的投资。


资本有时候在短期之内是很疯狂的,比如我们都经历过当时互联网的泡沫,并不是短期资本方向就正确,将来社会就一定会朝这个方向走。


我相信工业界,人类最终肯定还是要回归到成本最低、整个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好的东西上。在游戏规则下,大家最终可能都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技术,市场会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技术,这样盲目性就会小一点。


爱迪生一百年前认为今后的车就是电动车,但是后来到了二三十年代流水线出来以后,并没有按爱迪生当时预测的路去执行,爱迪生这么聪明的人他都可能会选错,那你我每个人,甚至每一个官员,包括我们自己,都可能会选错。个人选错了,承担个人责任就完了。但是一旦整个社会选错了,代价就很高了。


实现“双碳”不能极端,可以采取地方试点


凤凰网财经:国内实施减碳是不是也可以像当年改革开放一样,先有几个试点?


刘科:对,我觉得这样是更好,而且不同地方解决方案也不一样。


比如西北那边太阳能、风能,包括一些煤都比较丰富,到了贵州这边可能就是水电,但是石油要进到贵州就很难。


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区域可能要示范不同的战略,就是在不同的区域先把它试起来,得有比较成功的经验,然后再慢慢孵化再去推广,可能比较稳妥一点。


我觉得双碳目标一定要实现,2060年是四十年以后的事,不能今天一下子见煤就砍。我觉得中国传统包括讲的《中庸》是有很大的智慧在里面的,不能是前些年那么粗犷的发展。


我看这个煤炭的历史,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13亿吨煤,然后从2000年开始煤炭急速增长,短短十二年之内从13亿吨飙到30多亿吨,不能再这样盲目增值下去了。


另外一点,不能极端。像一些地方搞零碳,零碳也不科学,因为整个植物生长、光合作用都需要二氧化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我们才能呼吸,现在一下一点也不让排了,那也不科学。


所以在这种时候,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要谦卑下来,以自然的这种形态去慢慢管理它,而不是强迫的。


凤凰网财经:就目前来看,实现“双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刘科:碳中和是一个深刻的革命,我们的发展模式,生活方式都要改变,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技术进步。


供应能源尽量用低碳能源去供应,尽量少用化石能源,尽量用一些清洁的绿色的东西去发电,这就等于是减排了。


怎么用最少的碳排放产生稳定的电源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是增加吸收,散户治理,让一些原来不长绿色的地方现在长出来,增加它的吸收,碳中和无非就是放出来的碳和吸回来的碳基本是平衡的,空气中的碳不再继续增加了,大气中的碳不再增加了就是碳中和。


实现“双碳”要依靠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或重大技术变革


凤凰网财经:很多人说,提高能效可以显著降低工业流程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这是一个误区,这怎么理解?


刘科:提高能效永远是减低碳排放成本最低的办法。但是如果你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改变,光靠提高能效是不能完全降低碳排放的。


比如前二十年中国能效提高很多,但是碳排放反而增加好几倍。过去经济一时高速的增长靠修建房地产、修楼盖桥修高铁,但是到今天,不能继续靠这个去发展。


风能、太阳能是要鼓励的,能效肯定也要提高,二氧化碳能转化的就转化,所有的东西尽量能做的就做,能埋藏就埋藏,但同时要意识到,整个经济增长的模式不改变,或者没有大的革命性的储能技术的转变发生,那挑战也是很大的。


标签
碳达峰碳中和
分享至

刘科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推荐阅读